今年冬天對台灣籃球迷來說五味雜陳,看著富邦勇士滿場的觀眾,還有夢想家主場的寶島內戰,都讓人熱血沸騰,但一回頭看到SBL開季後那空蕩蕩的觀眾席,又好像一盆冷水澆在身上。
其實從SBL比賽直播的觀看人數和PTT上的討論熱度,即可知SBL不是沒人關注,更不是個沒看頭的聯盟,親自到現場的球迷都能感受到SBL的強度,場上球員也很努力,雖然網路酸民總是拿出過去的負面事件來嘲諷,但這些球員的目標很簡單,就是繼續認真為自己的夢想拚,不然一般選手領這樣的薪水,還不如去找其他工作了。
圖/中華籃協提供
相信很多球迷都好奇,若SBL球隊和ABL兩支台灣球隊交手誰會贏?依《動誌》淺見,若採同樣規則、包括兩位洋將限制節數和身高等,SBL台灣球員競爭力很明顯高於ABL。
如果認同上述觀點,那為何大家不願意買票進場?除了眾所皆知的行銷不力、明星球員出走、沒話題之外,大家還在意什麼?《動誌》認為營造共同話題至關重要,就像看一場好電影,大家會口耳相傳,或是為了和朋友有共同話題而去,這也是一開始SBL擠滿白館的原因,當時所有學生族群都關注,現在去看卻好像會被笑。
圖/中華籃協提供
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行銷,多數球隊連固定啦啦隊跟吉祥物都沒有,也不打算規劃,連官網都做得七零八落,甚至有球隊就拿臉書紛絲專頁來當官網,若連相關資訊都找不到,這要如何維持關注度?而在比賽進行時,也沒有任何振奮人心或吸引目光的場邊活動。
就現在的籃協人力和經費,行銷要達到職業程度根本不可能,籃協每年經費要分配在所有層級賽事,還要舉辦暑假的瓊斯盃,已無資源經營整年的SBL,導致SBL每年的行銷都要外包,卻又受限於預算,每年都大同小異,辦幾場記者會、請個歌手來演唱就沒了。
圖/中華籃協提供
所以理想的藍圖是市場先打出來,最好的當然是有完整職業化計畫,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企業投入,球迷也才會進場,台灣的籃球才活得起來。